如果这是宋史

高天流云

历史军事

  《如果这是宋史》讲述了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历史,本就是真假掺半的。也许就在那些古 ...

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-AA+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十八章 解燃眉之急

如果这是宋史 by 高天流云

2018-9-26 21:22

  宋庆历八年正月十五日那天出了件事,事发地点在西夏的都城兴庆府,人物是当地国王李元昊。
  那天是花灯节,李元昊正在享受生活。回顾历史,这时在他的周围,无论是世仇吐蕃,近邻回鹘,上级宋朝,还是主人辽国,都已经成了他的手下败将。十多年了,他把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都变成了他的丰功伟绩。
  这样的成就,考虑到之前党项人的家底,真是惊世骇俗。这里要说句公道话,他就是这一阶段的战神,不管过程怎样,不管成果如何,他决战决胜,把党项人这一种族的地位,拔升到了历史的最高点。
  于是就享乐吧。在这方面他的品味还是比较游牧的,他没有多花什么钱来装修房间,当然,这个爱好太烧银子,以西夏这时的家底,别说宋朝的顶级建筑,如玉清昭应宫这种他修不起。就连五代十一国时,南唐、南汉的那些宫殿,也不是他能梦想的。
  他喜欢骑着马,带着帐篷,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到处游猎。
  这个女人就是不方便在皇宫里出现的没藏氏。时光流转,温柔缠绵,在出事这年的前一年,公元1047年的二月六日,他们终于有了爱情的结晶。
  一个婴儿诞生在一条叫两岔河的岸边,是个男孩儿。李元昊给他起名叫“宁令两岔”。宁令,是党项语里欢喜的意思,两岔,是因地起名,谁让他生在了这里。当时谁也没有留意这个男孩儿对西夏意味着什么,对李元昊本人的命运会有怎样的影响。
  只不过是个孩子嘛……
  可要看这是谁的孩子,并且同类相忌,李元昊还有别的孩子!简短地说,他生过5个儿子,种种原因,包括他自己亲手杀掉的2个,最后只存活了一个。就是野利氏所生的太子宁令哥。宁令哥的命运,以他的婚礼为分界线,之前无与伦比的幸福,之后暗无天日的灰色。
  他的老婆变成他的“母后”,他的皇位也有了新的人选,就连他妈妈的地位都开始动摇,从前的卫慕氏就是最好的例子,无恩爱即无一切,连性命都可能保不住,还谈什么将来?
  种种苦闷,宁令哥心神不定,各种各样的想法在他心底里升起,但无论哪一种,都没有这个人带给他的震撼。一个微妙的小人物出场,就是这个人,让这件事变得凶险诡秘。
  他叫没藏讹庞,是两岔的舅舅,没藏氏的哥哥。同时也是西夏当时的国相。重要的位置,尴尬的身份,他有和宁令哥一样的不安理由,谁知道会不会有别的女人跳出来,比他的妹妹更加漂亮,成为李元昊的第9个春天呢?
  每个春天都可以孕育出种子,两岔不会是第一个,更不会是最后一个,李元昊才刚刚40出头,一切还都是未知数。他的地位,他妹妹的地位,有什么办法能彻底巩固呢?
  这是个问题,没藏讹庞想了很久,一个很大胆,很奇妙的构思逐渐生成。越想越妙,只要能达到第一个目标,那么整件事的结果,无论怎样都对他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
  关键点在两个人,李元昊和宁令哥,这两人只要死了一个,对他都会很有利。但细想,里面有很大的分别。
  一、宁令哥死了。那么至少两岔的太子位置暂时成立,就算以后还有三岔、四岔直到N岔,都要十多年之后,才能变成麻烦。
  简言之,宁令哥死,会解燃眉之急;
  二、李元昊死。这事儿就有点悬。不是说西夏国势会剧烈动荡,连带着周边的宋朝、辽国,甚至吐蕃都可能起兵报复,而是说,李元昊突然死亡,留下了宁令哥,两岔会有机会吗?
  精密计算,成算不大。虽然野利族的势力大不如前了,可绝对不是没藏氏一个没名分的女人,再加上他这个国舅牌的相爷可以比的。
  所以李元昊可以死,但决不能留下宁令哥!只有达到了这个目标,两岔和他才能是终极受益者。那么继续想,怎样才能让这个思路变成现实?难道要让宁令哥去杀李元昊?
  ……脑子里突然崩出来这个念头,一瞬间没藏讹庞被自己吓得毛骨悚然。咋想出来的,让儿子杀老爸。倒不是说杀不得,草原上这事很多,听说汉人们也很喜欢搞这套。只是第一道关就不好过,试问宁令哥不杀怎么办,稍微有点大脑就能看出来,这是为他人做嫁衣衫,对两岔有利。
  让宁令哥冒最大的风险,来实现让自己垮台的目的?世上有这样蠢的人吗?!但别急,惊恐过后,理智出现。问题——如果宁令哥发觉不对,和他老爸李元昊沟通,他能说什么?说没藏讹庞要害您,好让两岔当皇帝,他自己当摄政王?
  猜一下,这句话说出去之后,李元昊会怎么想。只要稍微有点记忆力,就应该想起不久前野利兄弟是怎么死的。没有任何谋反的事实,只要让李元昊起了疑心,就必死无疑。
  堂堂的西夏现任国储,和一个一岁大的婴儿争宠,让一个正牌小舅子当摄政王……这得有多大的想像力,才能想得出来。又得吃了多少药,才能相信呢?
  所以非常妙,没藏讹庞得出结论,只管去和宁令哥提,别怕任何风险。甚至最理想的结果,就是宁令哥去告发他,那样是达到目标的最快捷径。
  怀着这样的成算,他找到了宁令哥。之后发生的事,其实不能去怪这位太子有多脑残,的确很好笑,没藏讹庞一说他就答应了。至于为什么,一来是他的年龄。2年前他才结婚,在盛行早婚的古代,他能有几岁?二来是他的恐惧。
  而不是传统史书里强调的愤怒。
  老婆被抢,妈妈失宠,地位动摇,无论哪一点都的确让他怒火中烧,可如果只是这样,就能让他怒到提刀去砍他老爸。那他应该比李元昊还李元昊,真是太有性格了。怎么还能等到这时还不动手?真正的原因是他恐慌又无助。这点最要命,他怕,就像等死的犯人那样,眼睁睁地等着失去一切。这时没藏讹庞出现,带给了他唯一的希望,再失去,就彻底完蛋了。
  时间来到正月初一,那天李元昊在兴庆府皇宫的正殿上接受朝拜,传说当时红日初升,但是暗淡无光,就像一块血红色的云团虚浮在天空。朝臣一片惊恐,这是大凶之兆。可李元昊不介意。平生作恶多端,杀人无数,天阴了就当是上帝拉窗帘,有什么大不了的?
  他继续威风,继续享乐,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,达到了狂欢的最高峰。他没意识到有半点的危险向他靠近,事实上也绝对没法事先察觉什么。因为凶手居然是皇太子宁令哥本人。
  从谋划到动手,宁令哥自己全程操办,不用任何帮手。没有预谋,哪来的泄密?这时别提没藏讹庞,这人很绝,他给宁令哥的所有帮助,只是一个退路——成功之后,马上到我家来。我以国相的权力,把你扶上皇帝宝座。除了这句话,他远远地闪到了一边,绝不掺和。
  元宵节之夜,李元昊喝得大醉。醉眼迷离中,他向后宫走去,那是他的私密天堂,从没有任何外人能够进去。
  这就造成了两个事实,他身边没有护卫,宁令哥不是外人。他的亲生儿子突然出现,拔剑就砍了过去。李元昊完全是凭着多年的战场本能闪了一下,可惜真是喝多了,90%的脑袋都躲开了,唯独他坚强挺拔的鼻子碍事。被宁令哥一剑削了下来。
  瞬间血流满面,剧痛中李元昊猛然清醒,他满殿乱跑,躲避危险。可危险比他跑得还快,宁令哥瞬间就消失了。
  他真的只是个孩子,看见父亲满身满脸的血,立即就吓慌了。他犯了第二个错误,这比他起心杀父还不可原谅。都见血了,怎么的也得当场杀死吧!
  没办法,年轻,可以蠢到无极限。
  他直接跑去找没藏讹庞,也不管是不是完成了合同。这回一路顺畅,狂奔到国相家。没藏讹庞很满意,前面说过,只要宁令哥动手了,就至少有十多年的好日子过。还等什么,他立即动手把末路王子抓住,冲进皇宫护驾,百忙中把宁令哥的妈妈野利氏也抓住,据说是第一时间全杀掉。至于为什么这样大胆,一来是忠心发作,无法抑制;二来杀人无罪,这是叛徒;三来李元昊已经挺不住了,他残存的最后一点理智仅够做出一个决定。
  这时的李元昊可以赢得我们的尊重,想想整个鼻子被削掉,那都是软组织,血是止不住的。大脑瞬间就缺氧迷乱,在这种没法克制的疼痛昏迷中,他都清醒地意识到了最严重的问题。
  自己必死,谁来接替他?他的国家,他的拓拔族由谁来保障安全?
  仅存的两个儿子,一个是杀父凶手,一个又实在太小,脑海里做最后的挣扎,一定要想出个人来!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委哥宁令。这个弟弟没什么才能,可至少是个成年人,不会让拓拔族的皇权旁落。
  这是李元昊的遗愿,这一时刻,让人想起了他的祖父李继迁。同样是死于剧疼,同样的担忧身后事,可李元昊在根本点上就没法达成愿望。
  他比不上李继迁。李继迁同样凶狠狡诈,但对身边人的压榨杀戮远没有他这样刻毒,小迁迁懂得有里有外。所以年幼的李德明能够当上党项之王,部族都能服从。李元昊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容不下,至亲的生母、舅舅、妻子、亲信,都死在他的手上,临死前才想了还有个弟弟,根本起不到作用。
  这个弟弟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,能活到这时候,估计就是出类拔萃的乖巧加老实。这样的人,进一万步讲,就算当上了西夏国王,能服众吗?何况国王是要竞选的,这样的人根本没有竞争力。
  果然,李元昊拖了一夜,没见到第二天的太阳。他死后没藏讹庞以国相的权力,加宁令两岔的唯一皇子身份,窃夺了西夏大权。从此这个国家就进入了一个噩梦般的循环怪圈。几乎每一届的国王都长不大,国家大权80%以上的时间都掌握在皇太后、皇后、外戚的手里。
  李元昊的直系后嗣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。究其原因,可以精确归纳为两个字——“人品”。君以此始,必以此终。
  李元昊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,可惜同样的战斗能分出不同的风格。这也就决定了他个人和他所创造的国家的命运。之前的例子,我们举出李世民和赵匡胤。李世民扫平天下极其神速,几大战役干净利落,武功震动天下。所以唐朝的气魄是惊人的,无论在哪方面,都是壮丽之美。
  赵匡胤的强悍中有着平民的可亲,他深深地懂得做一个平凡人需要什么。所以宋朝得国很慢,终其一生都没能恢复唐朝的版图。但是每得到一片土地,都治理得细致入微,发展程度是李世民所不敢奢望的。这一点从他的战争手段就可以初见端倪,革五代之残暴,创宋朝之仁德。这不是句空话。
  以此回顾李元昊的一生,欺诈、残酷,无所不用其极,为了成功不择手段,于是他成功的成色也就没法看了。有个结论是很精彩也很好玩的——他生前所有的努力,死后全都归零。他所骄傲的,正是西夏所痛苦的。
  他的成绩,击败周边所有种族国家。但是除了回鹘之外,他没能压服任何一个。这就是个严重的后患。你生前或许能维持住这种优势,你死后呢?单以宋朝为论,他打了那么多的仗,得到的比他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只多了个西夏国王的头衔,除此之外,再没其他。
  而宋、夏关系却彻底地破坏了,此后时好时战,没有半点的诚信概念。这是种进步,还是倒退呢?如果非得要强调独立与尊严,那么请问李德明,他的父亲就一定比他差吗?李德明当年一样的关起门来当皇帝,宋朝使臣来了只是换下黄袍就是了。李元昊打了半天,和宋朝皇帝通信,还得自称儿子或者下属,哪有半点的长进?!
  所以,要评价李元昊的一生,他就是个幸运的失败者。他幸运地生在了一个集体圈养的时代,无论是宋朝、辽国、吐蕃、回鹘,都是强弩之末,不是强盛时期了,他只要早出生30年,或者晚出生70年,以他的性格和能力,就只是个笑话,他会死得非常难看!
  理由之一就是吐蕃的赞普唃厮啰,他是吐蕃新生代结束混乱的一代领袖。只以河湟一部的力量,就让李元昊几乎输光了家底。这就是他作为“军事强人”的成色……不必再列举了,我相信就连他的本国人都不会怀念他。
  打仗打得国内饥荒,内部肃清又那么残酷,让国人怀念他哪点呢?这真是个难题!好了,历史终于翻过了这一页,很没意思的一个人,和一些很没趣的操蛋事,悄悄地说,不再聊他,让我很快乐。
  消息一个月后传进了东京开封,宋朝变成了欢乐的海洋。这时没人去想,李元昊之死对宋朝并不见得就是好事。提示一下,喂饱了的狼不再想咬人,换了只新的上来,一切就得重来。
  国家第一时间地想到了庆祝,仁宗下令,今年两过十五花灯节(这年闰正月)。可是被曹皇后给搅黄了。她像是有什么预感,不希望这时的京城里过度的繁华混乱。
  女人的直觉很准,7天之后,皇宫深处发生了一件北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。
  那天晚上,有四个人,分别叫官颜秀、郭逵、王胜、孙利,都是宫里崇政殿的卫士。没有任何原因,没有任何先兆,突然暴乱。他们穿越宫墙,目标明确,直奔皇帝的寝宫,快到大门时,才遇到了阻拦。
  是一些宫女和太监。
  他们立即大开杀戒,拔刀砍人。注意,四位赳赳武夫,手执利刃,居然没能把人砍死,是“伤内人臂”。更离奇的是接下来的事。都砍着人了,肯定得有尖叫,有混乱,事实上连皇帝寝宫里面都听着了,殿外边居然没人来干预!
  寝宫内部,曹皇后很巧合地正在里面。她有自己的寝宫,平时不在这儿住。这时她一把抱住了自己的丈夫,不让他出殿查看。身为宋初第一军人曹彬的孙女,她立即就觉察出了事情的危险系数。可惜身边的人都跟仁宗一样,是宋朝近100年以来,在深宫内院里长大的和平孩子,虽然知道世上有杀人这回事,却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过。有个太监居然说,大家别怕,这是乳母在殴打小女孩儿……
  曹皇后急了,厉声呵斥:“反贼就在殿外杀人,你还敢胡乱妄言?!”她接下来又做了两个决定性的指令,让皇帝熬过了当晚最危险的时段。
  第一,马上去提水,小心反贼放火烧宫;第二,大家都过来,我亲手剪下你们各自的头发,明天行赏,以此为证。
  这两条指令非常英明,片刻之后,宫门外就火光四起,门内的帏帘都被点着了。这一幕,一定让赵祯回想起了20年前的那场宫廷大火,那次他和刘太后险死还生,皇宫里一共被烧毁了8座大殿!
  宫女太监们都各尽死力,一直支撑到了宿卫士兵赶到。
  四个反叛者三人被当场击毙,王胜逃到了皇宫的北城城楼,藏了一整天,终于被搜了出来。他的命运很干脆,同样被当场杀死,甚至乱刀分尸。
  危险过去了,留下的是重重迷雾。首先是作案动机不明,这四个人为什么要杀了宋仁宗,是受人指使,还是个人恩怨,或者是代表了广大的受苦受难的平民百姓,来向统治阶级报仇?都不清楚。
  其次是事发当晚的警戒力度,和事后追查。
  这四个刺客首先不是寝宫卫士,说声突然发难,穿越宫墙,就杀到皇帝的卧室大门外,请问这一路上都是荒郊野外,没有个站岗的?必须得精确掌握宫内所有宿卫的行动路线,换岗时间,才能一直潜伏到寝宫门前吧。再加上连杀人、再放火,来了个全套的打劫操练,这得有多少时间,都做完了宿卫士兵才赶到,请问为什么这么慢?
  最要命的是来了就大开杀戒,当场砍死了三个,完全不留活口。那个逃出去的王胜,是整件事里最后的一个线索,整整一天的时间啊,相信有关部门早就下达了追查的命令,居然被乱刀分尸了!
  种种迹象都表明,有人成心让这件事变成死案,没法追查。问题出现,第一,这个人是谁;第二,之后还要不要追查,怎么追查呢?
  关于第一,实在是不好说。我想了很久,只有两个可能,并且共有一个前提——此人必在皇宫内部。
  很简单,事发到结束,整个过程都在皇宫内院,如果能有人在宫外遥控,在事发第二天都能顺利砍死最后一个人证。那这人根本就不用派出这四人小分队来刺王杀驾。他随时都能走到仁宗面前,说你去死吧。
  皇帝就得去死,因为这人的威力太大了!
  这是第一个可能,至于第二个人选,现在先不说,以下的分析会让他一点点地浮上水面。我们先要展示的是第二,即要不要追查,怎样追查。
  这似乎是个玩笑,发生了这样的大事,宋朝建国百年以来第一次近距离谋反,难道还能不追究吗?答案是能。夏竦站了出来,他的原则是“不可滋蔓,使反侧者不安。”也就是说,别把事搞大了,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受刺激。
 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,居然要照顾谋反者的情绪,怕他们急坏了!那也就是说,要养着他们,直到皇帝被成功干掉?
  参知政事丁度被气得哭笑不得,给了他16个字:“宿卫有变,事关社稷,此而可忍,孰不可忍!”很有力量,义正词严,应该说他的愤怒非常正确,领袖的安全高于一切,这是最基本的准则。
  可就是这么的奇妙,这样浅显的道理,他和夏竦从清晨一直争论到了中午,结果居然是他失败了。
  皇帝赞同夏竦,案子在小范围内处理,由侍御史(宫内办差)和太监们全权负责。也就是说,皇宫之外,所有朝臣,既无权参与,也没资格发言,只能知道个官方给出的答案。这让整个官场集体郁闷,尤其是御史台和知谏院方面,他们怎么也想不通,为什么皇帝会同意夏竦呢?
  他喜欢被刺杀,还是另外有什么原因?
  先说调查结果,要说办案人员还是很负责的。在所有线索都被斩断的前提下,他们来个地毯式惩罚,所有人都有罪!
  皇城司的人员名单就是失职者的名单,他们全被外放流配。这时问题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,皇城司当夜值班的宿卫首领杨景宗。这是案件的直接失职人员,按说从重从严处理,以儆效尤,是没话说的罪有应得。但是皇帝不忍心。
  因为他是当年赵祯的“小娘娘”,杨太妃的从父兄弟。
  仁宗的心既软又念旧,为了怎么处罚,他亲自出面和御史台的外台人员来了场轮翻PK。简单地说,就是上至御史中丞,下至普通御史,先是把枪口瞄准了杨景宗,接着又要砍掉皇宫里的大太监杨怀敏。无论如何,至少要狠抓一批,严打一批,这样才能稍微起到点震慑的作用。
  想得没错,和前面丁度的看法一致。但奇妙的是,皇帝还是不喜欢。赵祯仿佛是个自虐者,就是要对刺杀他的谋反人展示笑脸。他和御史何郯的对话非常有趣,让人浮想联翩。
  何郯引经据典,开口就是上古的皇帝如何,现在的皇帝应该怎样,理论说了一大堆,最后结论是必须听他的。
  皇帝只回了他一句:“上古时谏官有磕头把脑袋都磕碎的,你能吗?”这就有些无厘头了,谈话突然被注水,皇帝在打岔。
  关键时刻来到,那就磕吧!成名立万不过是脑袋疼下,多好赚的买卖。可惜何郯变得更好玩,他突然间又懂得为皇帝着想了。他说,古代那么磕,是因为有昏君,现在我磕了,您会是什么?所以我不磕。您得理解,无论我磕不磕,都是为了您好啊。
  谈话就此结束,搞笑的对答,只能有搞笑的结果。皇帝和御史台各退了半步,两个姓杨的兄台被小降了一级,惩罚行动就算结束了。同时,这件北宋史唯一的一次皇宫刺杀案,也就此收尾。
  以上就是这件事的官方记录。我们可以看到,对于受害人仁宗赵祯,他没有表现出哪怕一点点的震怒、恐慌、追查的态度,相反一直在捂着盖子,就像很怕有什么被人看到一样。
  他怕的是什么?
  一个有趣的事实可以稍微地映射出点滴的真相。那就夏竦的结局。这个人在查案过程中,所提出的模糊理论和皇帝靠得很近。接下来他又力排众意,和皇帝站在一起。那就是关于刺杀夜,谁的功劳最大的问题。
  皇宫里一个女人从此走上了前台。
  其实,这个女人早就已经在影响着宋朝局势了。提到她,在这个时段最好要跟两个人联系起来。一个是夏竦,一个就是文彦博。他们在历史的评价上处于两个极端,但有个共同点,就是都讨好这个女人。
  她姓张,出身很低,命运很苦。父亲是个早死的地方小官,她和母亲两人是名副其实的孤儿寡母。生活的压力,让她们走进了歌舞场,可以说到了没法再低的低谷。命运就在这时对她们露出了最意外的笑脸。
  她们献艺的场所很显赫,不是一般的歌舍勾栏,是宋太宗赵光义最小的女儿,魏国长公主的家里。某一天,赵祯去看望姑姑,酒席宴上轻歌曼舞,他一下子就看中了这个美丽聪慧的小姑娘。于是她成了宋代的卫子夫。
  简单地说,在刺杀案发生前,她在皇宫里的名位很一般,只是美人。可实际的影响(注意,不是权力)早就远远地超过了皇后。一个小细节,文彦博之所以主动申请去攻打贝州,就是张美人悄悄地递出来一句话——皇帝很烦恼,谁能平叛,谁就是宰相。
  之后才有的文大人主动请缨。
  这时案发后,她被皇帝隆重地介绍给整个国家——是她,只有她,才在当夜拯救了我。
  这就让人不懂了,正史里都说是曹皇后一手搞定了危机,怎么突然间冒出个张美人?皇帝不管,他在这时、后来不断地在各种场合强调,那晚上在危险中只有她一个人始终陪在我身边。只有她,我的美人,尤其难得的是她当时不在场,是主动奔向危险,找到我的。
  患难见真情,非常感动!
  这个话说出去之后,夏竦立即就知道了前进的方向。他很有知识地说了8个字。“讲求所以尊异之礼。”当时在场的其他宰执大臣们一片沉默,懂的不说话,不懂的赶紧翻书。这时要介绍一下官场大排名,首相陈执中,次相文彦博,枢密使夏竦、王贻永,参知政事宋庠、丁度,枢密副使庞籍、高若讷。都是很熟的人了。
  关键就在首相大人身上。陈执中还真就不懂夏竦在说什么,他临时咨询了一下帝国最高文人翰林学士,才明白这是要给张美人升官。这位学士提醒他,这种事以前有过例子,汉朝的皇帝带着宫妃去打猎,一头熊突然冲出来,是一位姓冯的捷妤挺身挡在了皇帝的面前,才救了皇帝一命。现在张美人的功劳与之相比怎样?如果你答应了,有皇后在却尊崇美人,这种非礼的骂名,以后就会落到你的头上。
  陈执中想了又想,决定不趟这个浑水,夏竦你自己说吧,我什么都没听见。当天的事就这样结束,张美人的升职之路还得等,直到半年之后,她终于一飞冲天,从倒数第二级的四品美人,直接升到了一品第一级的贵妃。
  这期间皇帝的功劳是最大的,其次就得数到夏竦。他是第一个提议的人。但是给他的回报却是被贬出京城,到河南府去当官。至于理由,是开封城天上有太阳没云彩,一连地震了5次。夏竦要负责,谁让他是公认的奸邪呢?
  永远跟紧领袖脚步的夏竦被赶了出去,一言不发的文彦博站得稳稳的,想想张美人是他的贵人,在最关键的时候他保持了沉默,这是为什么?
  答案在皇帝身上。仁宗当然没有神经错乱,联系到两件事里夏竦一贯的表现,唯一的解释就只有他参与的太深了。知道的秘密太多,会有副作用的。拍马屁一定要有个限度,领导对你好,你也别对领导太好,你是个下属加外人,这一点要永远牢牢记住。
  回到重点,那个一直压制破案进程,甚至隔天之后命令杀死最后一个人证的人,可以浮出水面了。只能是皇帝本人。
  能做到成功压制,如果另有高人的话,之后的宋朝就会后患无穷,那个人必将有第二次、第三次行动。可后来的仁宗朝非常平静,皇帝的寝宫内外,再没有半点意外发生。
  这件事过去了,我们瞧不出所谓的真相和幕后。资料都被蒸发了,我们所能感到的,只有宋仁宗赵祯的平静原则,宽厚性情。面对刺杀行为,他都没有失去理智,没像99%的各代皇帝那样,采取高压政策,既是报复,又是警告,绝不许再出现这种事!
  他一切都包容了下来,稳定发展高于发泄。
上一页

热门书评

返回顶部
分享推广,薪火相传 杏吧VIP,尊荣体验